工控網首頁
>

應用設計

>

避雷針防雷接地與防雷工程施工方案

避雷針防雷接地與防雷工程施工方案

2025/8/22 16:42:19

一、總體目標與設計分級

目標:通過“接閃—引下—接地—等電位—過電壓保護(SPD)—檢測維保”的完整鏈路,確保直擊雷、感應雷與雷電電磁脈沖的能量被快速、低阻、等電位地泄放至大地,避免在建筑結構與設備上形成危險電位與過電壓。

LPS(防雷裝置)分級與滾動球法參考半徑(與國際通行做法保持一致,工程常用值)

I級:r≈20 m(高風險、重要目標)

II級:r≈30 m

III級:r≈45 m(常見公共建筑)

IV級:r≈60 m(一般性建筑)

引下線數量與間距(工程常用控制線):

每棟建筑不應少于2根;沿建筑外檐均勻布置。

一般建筑間距宜≤18 m;當建筑高度>60 m或處雷暴日高地區,宜≤12 m并適當加密環形均壓帶。

二、關鍵材料與截面參數(推薦值)

接閃體(避雷針/帶/網)

獨立避雷針:

鋼制鍍鋅桿:外徑≥Φ16 mm、壁厚≥3.5 mm(或等效強度的不銹鋼/銅制成品);

基座:鋼板厚≥8 mm,基礎內預埋錨栓,抗拔≥設計風荷載1.5倍;

高度按保護范圍計算(滾動球、保護角或網格法復核)。

屋面避雷帶:熱鍍鋅扁鋼 40×4 mm或圓鋼≥Φ10 mm;銅材可用紫銅帶 25×3 mm或圓銅≥Φ8 mm。

避雷網格:一般5×5 m 或 10×10 m(視等級與屋面功能而定),女兒墻與金屬凸出物納入網格并可靠連接。

引下線

明敷:熱鍍鋅扁鋼 40×4 mm或圓鋼≥Φ10 mm;銅材:25×3 mm或≥16 mm2銅絞線(穿金屬管或阻燃PVC保護)。

暗敷(利用鋼筋):須焊接可靠并與基礎接地體多點引出;在首層外墻周邊每隔不大于建筑長邊的1/3設置接地引下連接點。

接地體與接地干線

環形接地體(建筑基礎周邊)優先:熱鍍鋅扁鋼 40×4 mm,埋深≥0.6~0.8 m,距建筑外墻≥1.0 m;

垂直接地極:鍍銅鋼接地棒 Φ14Φ20 mm,單根長度2.53.0 m,接頭采用楔形/螺紋/放熱焊連接;在土壤電阻率高的區域可每隔5~10 m布置一根并多根并聯;

焊接:扁鋼搭接長度≥2 倍寬度(≥80 mm),雙面滿焊;圓鋼搭接長度≥6d,滿焊;銅與鋼采用放熱焊或過渡夾具并做防腐。

防腐:熱鍍鋅層≥65 μm;焊縫清渣+雙道防銹漆+瀝青或環氧;沿海/化工介質環境增加防腐等級。

等電位連接與引下線保護

進入建筑的金屬水管、燃氣管、暖通風管、金屬幕墻龍骨、屋面設備支架等,均以≥16 mm2銅線或40×4 mm扁鋼做主等電位連接;

機房/醫療/精密設備區設置局部等電位,銅排厚≥3 mm,寬≥30 mm;

引下線明敷段1.5 m范圍內采用金屬防護套管或阻燃防護槽,防機械損傷。

接地電阻目標值(工程常用控制線)

建筑直擊雷接地:≤10 Ω;

公共建筑信息系統/電子設備共用接地:宜≤4 Ω(數據中心/精密機房可按設計目標≤1~2 Ω);

石化等可燃易爆場所雷電/靜電接地:≤4 Ω(靜電接地設備體間≤100 Ω,按裝置類別從嚴)。

注:以上為工程常用控制目標,最終以項目適用強制條文/專用行業規范為準。

SPD(簡述,保障接地協同)

進線總配電柜I級/Type 1 SPD,Iimp 12.5~25 kA(10/350 μs)/極(視風險);

分配電:II級/Type 2 SPD,In 20~40 kA(8/20 μs);

末端設備:III級/Type 3 SPD;

SPD接地引線:≤0.5 m、截面≥16 mm2銅(或等效),與PE/接地干線就近可靠連接,避免回路面積。

三、防雷接地施工流程與步驟(可執行版)

1. 勘察與檢測

資料收集:建筑結構圖、屋面設備布置、電氣系統圖、金屬管網分布、周邊雷擊環境(雷暴日)。

土壤電阻率測試:采用四探針(Wenner)法,測點≥3處,埋深與預期接地深度匹配;記錄ρ—d曲線。

風險評估與LPS分級:依據建筑用途、重要度、地理位置與周邊建筑高度,確定采用滾動球/網格/保護角組合方法的接閃方案。

2. 施工準備

材料進場復驗:鋼材鍍鋅層厚度、銅覆層厚度、接地棒機械性能、焊材/放熱焊模具合格證;

機具:交流點焊機/電焊機、切割機、放熱焊模具、接地電阻測試儀(≥3樁法/鉗形法)、等電位測試儀;

安全:高處作業方案、臨電三級配電兩級保護、動火審批。

3. 接地系統施工

環形接地體開挖:溝寬≥400 mm、深≥600~800 mm,底部鋪設細土/細砂50 mm利于導體貼地;清除尖石。

鋪設扁鋼/圓鋼:順直敷設,轉角圓弧(彎曲半徑≥10d或≥扁鋼寬度10倍),減少高頻雷流拐點阻抗;

焊接與連接:按前述搭接長度與滿焊要求;跨建筑沉降縫處設補償軟連接(銅編織帶+兩端放熱焊/螺栓夾具)。

垂直接地極打入:每5~10 m一根或按計算間距布置;頂端與扁鋼放熱焊連接;電阻率高區可采用化學降阻劑/膨潤土分層回填并保持濕度。

接地引出點/測試點:在外墻每段設置可開啟測試箱(不銹鋼面板);測試點采用雙螺栓壓接或放熱焊,便于分段測試。

回填與標識:合格后分層回填夯實,警示帶置于距地表300 mm;地面設置接地標識。

4. 引下線施工

路徑選擇:盡量直線下引,避開門窗洞口與人流集中區;

敷設:明敷采用支架間距≤1.0 m;底部至地面1.5 m加防護套管;

與基礎鋼筋連接:暗敷時與柱主筋用雙面焊≥100 mm,且每根柱至少兩處與基礎接地干線可靠連接。

5. 接閃體施工(屋面)

避雷針基礎:預埋件找平,化學/機械錨栓復核抗拔;立桿垂直度≤1/1000;

避雷帶/網:沿屋面女兒墻與屋脊布置;穿越伸縮縫處設軟連接;與屋面金屬設備基座等電位焊接/螺栓連接;

金屬構件利用:連續金屬欄桿、金屬屋面若滿足厚度與連續性要求,可作為接閃/引下構件,端部跨接保證電氣連續。

6. 等電位連接

主等電位:配電室或設備間設PE匯集排(銅排不小于30×3 mm),將建筑鋼筋、金屬管道、外來導電部分全部連接;

局部等電位:機房、手術室、MRI等敏感區使用等電位銅排與網格銅帶,布置間距≤2.5 m(視電磁敏感度調整),所有機柜/設備接至等電位排。

7. SPD與接地協同(要點)

進線柜SPD經最短路徑(≤0.5 m)接至PE/接地干線;相-地、相-相、N-PE按制式選型;

各級SPD間距離≥10 m或采用退耦電感/帶電感特性的配線,實現能量配合;

金屬橋架、屏蔽電纜兩端等電位,弱電入戶端配信號SPD(RJ45、同軸、485/4~20mA等型號匹配)。

8. 質量控制與過程驗收

隱蔽工程驗收:開挖、焊接、放熱焊、接地極布置、測試點位置,完成影像與測點臺賬;

焊縫抽檢:外觀、長度、飽滿度、無夾渣裂紋;必要時超聲/磁粉復檢;

電阻階段性測試:環接地體完成后即用三樁法測試,記錄季節與含水率,必要時折算至枯季;

資料:材料合格證、試驗報告、測量記錄、變更簽證、竣工圖完善歸檔。

四、檢測與驗收指標(工程通行做法)

接地電阻:

按斷開測試點的三樁法測量,雨后與枯季各測一次;

目標值見前述“接地電阻目標值”;當不滿足時,優先加長/加密接地極、擴大環網、土壤改良。

電氣連續性與等電位:

金屬部件與等電位排之間直流電阻≤0.05 Ω(常用控制線);

引下線貫通性測試,確保無斷點、搭接可靠。

外觀與防腐:

明敷導體順直、固定點間距合規、防護套管完整;

焊縫與切口處二次防腐到位;穿墻處密封防水。

SPD功能性:

指示窗、遙信端子、脫扣件完好;

接地引線短直、螺栓壓接力矩合規,有等電位標識。

五、避雷針防雷接地不同場景/行業的配置要點

1) 普通公共建筑/住宅

目標:直擊雷防護+合理均壓。

做法:屋面網+帶+必要的針組合;每個單元≥2根引下線;環形接地體+若干垂直極;弱電間設主等電位;

指標:直擊雷接地≤10 Ω;電氣連續性良好;總配電柜配I/II級SPD。

2) 高層/超高層建筑

要點:加強均壓環(每隔3~5層設環形均壓帶并與引下線閉合),屋頂金屬構件全部納入接閃體;

引下線間距≤12 m;幕墻龍骨分區跨接;電梯井鋼筋納入等電位;

接地:環形接地+樁基鋼筋網多點引出;必要時設置深井接地(>20 m)。

3) 數據中心/通信機房

目標:低阻接地與低感抗路徑、強弱電全系統等電位。

指標:綜合/信息接地宜≤4 Ω(高等級機房常以≤1~2 Ω為工程目標);

做法:機柜列頭設置銅排母線(≥30×3 mm),地板下敷網格銅帶;UPS、精密空調、列頭柜、橋架雙端等電位;電源與信號全鏈路SPD(T1/T2/T3與RJ45/同軸/485等)。

4) 醫療(手術室、ICU、影像科)

要點:局部等電位嚴格、醫療IT系統等電位監測;

做法:地面等電位網、設備基座銅帶直連等電位箱;

指標:綜合接地宜≤4 Ω;關鍵設備外殼與等電位排間≤0.05 Ω。

5) 石油化工/危化品倉儲

目標:雷電與靜電雙控制;

指標:雷電/保護地≤4 Ω;靜電接地設備—地≤100 Ω(按裝置類別與介質從嚴);

做法:大直徑儲罐采用罐頂—罐壁—基礎環網多點連接;法蘭跨接銅編織帶;裝卸鶴管靜電接地夾與連鎖;工藝管廊等電位跨接間距≤10 m;區內電源/信號SPD分級。

6) 軌道交通(地鐵/鐵路站房與區間)

重點:區間金屬構件(風道、支吊架、鋼支護)連續跨接;

站房屋面設置網格接閃系統;屏蔽通信/信號電纜兩端等電位;

區間接地通過綜合接地網與車站環網多點連接,電位均衡,防回流干擾。

7) 風電/光伏電站

風電塔:塔體鋼結構作自然引下線,基礎環網接地,葉片內金屬導體接閃并經滑環引下;接地電阻宜≤4~10 Ω(視場地與并網要求從嚴);

光伏方陣:支架行間鍍鋅帶跨接,每陣列兩端引下至匯集接地干線,逆變器/匯流箱/箱變分級SPD,方陣范圍等電位網格化。

、常見問題與整改措施

接地電阻偏大:增設并聯接地極/加深、擴環網長度、化學降阻(注漿孔徑≥80 mm、分層回填),并在枯季復測。

引下線過長且多拐彎:調整路由、增設就近引下,設置環形均壓帶分層匯流。

SPD接地線過長:調整安裝位置,使SPD—PE最短并不與動力線同束。

金屬構件未納入等電位:補做跨接,采用銅編織帶+不銹鋼抱箍,避免電化學腐蝕。

焊縫質量差:返修滿焊,二次防腐,留影像資料;關鍵節點做放熱焊。

 

審核編輯(
王靜
)
投訴建議

提交

查看更多評論
其他資訊

查看更多

浪涌保護器搭配后備保護器SCB的部署方案

防雷智能在線監測(檢測)系統的部署方案

浪涌保護器選型與安裝應用的全方位解析

接地電阻在線監測系統原理與行業應用方案

地鐵軌道與鐵路隧道防雷浪涌保護器選型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