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控網首頁
>

應用設計

>

物聯網云平臺賦能智慧水務

物聯網云平臺賦能智慧水務

2025/8/28 15:22:11

傳統水務管理長期面臨“三難”困境——供水管網漏損率高,漏水點難定位,每年浪費數十億立方米水資源;水質監測靠人工采樣,數據滯后數小時,突發污染難以及時處置;供水調度憑經驗調節,高峰時水壓不足、低峰時能耗浪費,用戶投訴率居高不下。

物聯網云平臺構建的智慧水務解決方案,通過全域感知+云端分析+智能聯動,將水源地、管網、水廠、用戶端串聯成一體化管理體系,讓水務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判,全方位提升供水效率、降低漏損、保障水質安全。

一、解決方案核心架構:四層協同筑牢智慧水務基石

物聯網云平臺驅動的智慧水務,并非簡單加裝傳感器,而是通過“感知層-傳輸層-平臺層-應用層”的四層架構,實現水務數據“采、傳、析、用”的全鏈路閉環,破解傳統水務數據孤島、響應滯后的痛點。

1.感知層:水務系統的“神經末梢”

感知層是智慧水務的數據入口,通過部署多類型智能終端,實時捕捉水務全流程關鍵數據:

水源地監測:在水庫、河流等水源地部署水位傳感器、水質傳感器、雨量傳感器,實時掌握水源儲量與污染風險;

水廠監測:水廠內安裝沉淀池濁度傳感器、濾池水位傳感器、水泵電流傳感器,監測水處理過程中的水質與設備狀態;加藥系統部署藥劑濃度傳感器,精準控制消毒劑投加量;

管網監測:供水管網閥門、水表井等關鍵節點安裝壓力傳感器、流量傳感器、管網漏損監測儀;用戶端安裝智能水表,記錄用水量與用水規律;

排水監測:污水處理廠進水口部署COD傳感器、總磷傳感器,出水口安裝水質在線監測儀,確保達標排放;雨水管網安裝液位傳感器,預警內澇風險。

這些終端支持-30℃~70℃工作環境,防水等級達IP68,適配水源地、地下管網等復雜場景,數據采樣頻率可自定義,確保信息實時性。

2.傳輸層:穩定的數據“高速通道”

針對水務場景“覆蓋廣、環境復雜”的特點,傳輸層采用“有線+無線”混合方案,保障數據穩定傳輸:

水廠、污水處理廠等固定場景采用工業以太網,支持千兆帶寬,傳輸時延<20ms,同時為終端供電,避免布線雜亂;

管網、水源地等分散場景采用LoRa無線傳輸,穿透能力強,單節點功耗低,無需復雜布線;偏遠水源地采用4G/5G傳輸,依托公網信號實現數據回傳;

所有傳輸數據采用數據加密算法,通過VPN隧道建立專屬通信鏈路,避免水質、水量等敏感數據泄露;支持斷點續傳,網絡中斷后恢復時,終端自動補傳缺失數據,確保數據完整性。

3.平臺層:智慧水務的“大腦中樞”

物聯網云平臺是解決方案的核心,具備三大核心能力:

海量數據整合管理:支持TB級水務數據存儲,數據保留期限可自定義,自動對數據進行清洗,過濾傳感器故障導致的異常值,如水質傳感器超量程數據、分類,可按“水源-水廠-管網-用戶”維度歸檔,方便后續查詢與分析;

AI驅動的智能分析:基于歷史數據構建多場景模型,比如管網漏損模型,即通過壓力、流量數據識別漏水點,定位精度<50米、水質預警模型即氨氮濃度超1.0mg/L時,預測2小時后可能超標,即時報警、供水調度模型,根據用戶用水規律預測高峰用水量,優化水泵運行;

靈活的聯動控制:用戶可在平臺自定義聯動規則,如“水源地氨氮濃度超0.5mg/L→自動關閉取水口+啟動應急水源”“管網壓力低于0.2MPa→開啟備用泵增壓”,實現“監測-預警-處置”的自動化閉環。

4.應用層:全場景的“落地執行工具”

平臺針對水務管理需求,開發五大核心應用模塊,實現“數據-決策-執行”的閉環:

水源地保護模塊:實時監測水源狀態,預警污染風險;

水廠運營模塊:優化水處理流程,降低能耗與藥耗;

管網管理模塊:定位漏損點,降低管網漏損率;

水質監管模塊:全流程監測水質,保障飲水安全;

用戶服務模塊:智能抄表、水費結算、用水異常預警。

二、核心場景落地:物聯網云平臺破解水務管理痛點

物聯網云平臺通過五大場景的精準落地,針對性解決傳統水務“漏損高、水質憂、調度亂、服務差”的問題,讓管理更高效、運營更經濟。

1.管網漏損控制:從“被動搶修”到“主動定位”

傳統管網漏損管理靠市民報修或巡檢發現,漏水往往持續數天甚至數月,浪費大量水資源。智慧管網模塊通過“實時監測+智能分析”,實現漏損精準定位與快速處置:

漏損實時監測:管網漏損監測儀通過聲波傳感器捕捉漏水產生的高頻振動,數據上傳至平臺后,AI模型結合管網壓力、流量數據,判斷是否存在漏損及漏損等級;

精準定位:平臺基于管網GIS地圖,結合多個監測點的聲波傳播時間差,將漏水點定位精度控制在50米以內,生成“漏損點位置報告”,推送至維修人員手機APP;

快速處置:維修人員根據報告導航至現場,用便攜式漏損檢測儀進一步確認漏點,平均維修時間從傳統的24小時縮短至4小時。

2.水質全流程監管:從“人工采樣”到“實時預警”

傳統水質監測依賴人工每周1-2次采樣,送至實驗室檢測,數據滯后且無法覆蓋全流程,突發污染(如管道破裂導致污水滲入)難以及時發現。智慧水質模塊通過“全節點監測+AI預警”,保障飲水安全:

水源地預警:水源地水質傳感器實時監測pH值、溶解氧,當檢測到“pH值<6.5(酸性超標)”或“氨氮濃度>0.5mg/L”,平臺立即推送預警,關閉取水口,啟動應急水源,避免污染水進入水廠;

水廠過程控制:沉淀池濁度傳感器監測到“濁度>5NTU”,平臺自動增加絮凝劑投加量,確保水質達標;加藥系統藥劑濃度傳感器實時反饋消毒劑濃度,避免投加不足導致細菌超標,或投加過量產生異味;

管網末端監測:在小區二次供水水箱安裝水質傳感器,監測余氯含量,確保管網末端余氯≥0.05mg/L,抑制細菌滋生,當余氯不足時,自動啟動二次消毒裝置。

3.供水智能調度:從“經驗調節”到“數據驅動”

傳統供水調度靠調度員根據用水高峰經驗調節水泵運行,常出現“高峰水壓不足、低峰水壓過高”的問題,且能耗浪費嚴重。智慧調度模塊通過“需求預測+動態調節”,實現高效節能供水:

用水需求預測:平臺基于智能水表的歷史數據、氣象數據、節假日因素,構建數據預測模型,提前24小時預測各區域用水量;

動態水泵調節:根據預測結果,平臺自動優化水泵運行方案,即早高峰前1小時,啟動備用泵,提升管網壓力至0.35MPa;晚高峰后,關閉2臺低效水泵,保留1臺高效水泵運行,降低能耗;夜間低峰時,僅開啟1臺小功率水泵維持基礎壓力;

能耗監測與優化:平臺實時統計各水泵的用電量,生成“能耗分析報告”,識別高能耗設備,如“1號水泵單位供水量能耗1.2kWh/m3,高于平均水平20%”,建議更換為高效節能水泵。

4.污水處理智能運營:從“粗放處理”到“精準達標”

傳統污水處理廠靠人工調節曝氣、加藥設備,處理效果不穩定,常出現“進水濃度波動導致出水超標”的問題,且能耗、藥耗高。智慧污水模塊通過“實時監測+自動調節”,實現高效達標處理:

進水監測與預警:污水處理廠進水口COD傳感器監測到“COD濃度>500mg/L(遠超設計處理能力300mg/L)”,平臺立即推送預警,啟動應急調節池,稀釋進水濃度,避免生物處理系統崩潰;

處理過程優化:曝氣池溶解氧傳感器監測到“溶解氧<2mg/L”(適宜范圍2-4mg/L),自動增加曝氣量,確保微生物活性;沉淀池污泥濃度傳感器反饋“污泥過多”,自動啟動排泥泵,避免污泥流失導致出水渾濁;

出水達標保障:出水口水質在線監測儀實時監測COD、總磷、氨氮濃度,數據同步上傳至環保部門監管平臺,確保COD≤50mg/L、總磷≤0.5mg/L,提升水質達標率。

5.用戶智能服務:從“人工抄表”到“智慧互動”

傳統水務用戶服務依賴人工抄表(每月1次),存在“抄表誤差大、欠費催繳難、用水異常難發現”的問題。智慧用戶模塊通過“智能水表+線上服務”,提升用戶體驗:

智能抄表與計費:用戶端智能水表自動記錄用水量,數據每月自動上傳至平臺,生成電子賬單,通過短信、APP推送至用戶,大大降低抄表誤差率,避免“估抄、漏抄”引發的糾紛;

用水異常預警:平臺分析用戶用水規律,若發現“某家庭日用水量從10噸驟增至50噸”,判定為“用水異常”,立即推送預警至用戶,避免用戶因不知情導致高額水費;

線上服務閉環:用戶通過手機APP可實現水費繳納、賬單查詢、報修申請等功能,即發現水龍頭漏水,在線提交報修單,平臺自動分配維修人員,維修進度實時同步;支持“階梯水價”查詢,引導用戶節約用水。

三、方案價值總結:物聯網云平臺重塑智慧水務

降本增效:降低管網漏損率,供水能耗降低,降低人工成本,年運營成本節省數百萬至數千萬元;

安全升級:水質全流程實時監測,預警準確率大大降低,縮短突發污染處置時間,保障飲水安全;

體驗優化:用戶服務線上化,抄表、繳費、報修更便捷,用水異常及時預警,提升用戶滿意度;

可持續發展:通過節水、節能、達標排放,減少水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,助力“雙碳”目標實現,推動水務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。

物聯網云平臺,自動優化供水調度、污水處理參數,無需人工干預,構建虛擬水務系統,模擬管網爆管、水源污染等場景,優化應急方案讓智慧水務從“精準運營”邁向“自主進化”,成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審核編輯(
王靜
)
投訴建議

提交

查看更多評論
其他資訊

查看更多

物聯網云平臺賦能智慧樓宇

供水遠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解與應用

物聯網平臺賦能智慧工地

物聯網平臺如何賦能氣象監控

物聯網遠程控制系統的核心功能與應用場景